無論哪個領域,“典范/范式轉移”(Paradigm shift)都是程度極深的。托馬斯·庫恩的這個理論本意指原有的科學理論面臨顛覆,如日心說取代地心說,愛因斯坦相對論取代牛頓力學。卻在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時代成為解釋和指導行業(yè)變革的工具。的確,從來沒有哪個行業(yè),會像數字經濟這般來得迅猛,這般醍醐灌頂。幾年里,在“衣食行”甚至于極度考驗專業(yè)度的金融業(yè),數字經濟帶來的范式轉移都已經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不過,數字經濟卻有一座未曾攻陷的堡壘——居住市場。過去二十年中國住房市場蒙眼狂奔,在增量時代,挖掘存量數據看起來是一件吃力且沒有必要的事情。
2011年,鏈家在成立第十個年頭做了這件“笨事情”。鏈家推出“樓盤字典”,試圖將全國的房源建立一個數據庫。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真實照片、房源戶型圖、成交數據、價格變動等等構成了海量的數據。鏈家在“樓盤字典”上不計成本地堅持了近10年。
2018年,根植于鏈家的貝殼找房成立,鏈家平臺化轉型成功;2019年,貝殼找房提出“新居住戰(zhàn)略”。在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貝殼找房CEO彭永東表示,“在居住產業(yè)中,數字化是我們能夠清晰看到推動行業(yè)進步的一個路徑。”數字化的魅力便在于此,它有門檻,可一旦越過門檻,數字化的紅利和想象力就會體現出來。越過數據門檻,貝殼成為了“賦能者”,正在以數字化引導居住行業(yè)的“范式轉移”。
從刀耕火種到精工細作
“2018年,中國新房、二手房、租賃、家居總體GMV為22.5萬億。”——彭永東。有測算,中國房地產整體市場體量接近300萬億。
住房市場沒有迎來范式轉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與“衣食行”不同,住房市場太過龐大,同時兼具投資和使用兩種屬性。高速增長期,開發(fā)占據主導,售樓處排隊搖號的火爆場景下,所有人在意的是能不能買到房。
彭永東引用的這組數據同時也在說明另一個問題,住房市場的增量空間已經接近天花板,存量市場真正到來。
首先,2016年,“房住不炒”的政策被確立,從長期來看,這項政策會持續(xù)下去。“房住不炒”的政策客觀上將房子的投資屬性降低,增量空間逐步被壓縮。供給端房企正在對市場做出反應。數據顯示,目前前50強房企中約有36家布局文旅地產,恒大等頭部企業(yè)已布局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相關產業(yè)的企業(yè)。多元化、轉型成為近幾年房企的主要聲音。
其次,從國外的發(fā)展經驗看,增量市場已經到來。到2018年,二手房交易占比占總體市場規(guī)模的35%左右,其中18個城市的二手房占比超過50%。目前發(fā)達國家的新房在房地產產業(yè)內的占比低于50%,美國低于10%。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意味著住房存量市場正在到來。
從增量市場到存量市場,市場會呈現怎樣的變化?
增量時代的范式主要是銷售金額、土地儲備和負債率,而存量時代,新房開發(fā)的比重在下降。國外市場已經闡釋了這個變化,在日本,三井不動產的收入分布中,開發(fā)比例只有28%,商業(yè)辦公、物業(yè)管理、租賃以及其他服務的比例超過70%。在美國,地產開發(fā)只有15%,以公寓租賃運營、資產管理為主REITS占52%,房地產金融站11%。
“存量房時代到來后,我們發(fā)現中國人在‘住’的事情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值得‘住’得更好,也可以‘住’得更好。”彭永東的這句話清晰地揭示了存量市場下的范式轉移。
當一套房子首先要用來住而不是用來賣,“住”的要素就十分關鍵。剛需房用戶占據主力,對房子的需求就會更加偏重質而非量,房子的好壞、買房過程的效率、買房后的省心程度都是用戶最關切的因素,這是行業(yè)的發(fā)展方向。
存量時代,競爭的核心是用戶,競爭的關鍵看對住房的運營和管理,這需要精確到每一套房子的畫像,了解每一位用戶的需求,精準匹配等等。新的范式傾向于數據顆粒度、流程標準化、服務滿意度等要素,實現這種精耕細作的模式,數字化是唯一的道路。
流程簡化:每一個房間都有“專屬DNA”
數字化如何實現存量市場的精耕細作?
“通過數字化,完成對居住領域流程、標準、體驗的改進,是存量時代產業(yè)升級的最大機會。”彭永東透露了貝殼的數字化思路。以貝殼為例,我們可以大致了解數字化對于存量市場的賦能路徑。
數字化的賦能就像是建一座樓房一樣,從地基到架構再到外觀,搭建起一座數字大樓。而大樓的地基無疑是數據。“對傳統企業(yè)來說,數據是副產品。對新居住企業(yè)來說,數據是關鍵生產要素。”彭永東說。
數字化的第一步是搭建地基,打破信息壁壘。在信息不對稱下,用戶購房通常是以傳單和線下詢問模式,每個樓盤、每套新房、二手房的具體信息只能依靠人力來篩選,難以了解全貌。無效的工作耗費了大量時間。這項工作完全可以被數字化取代。
樓盤字典就是貝殼的地基。2011年,“樓盤字典”就率先制定了“真實存在、真實在售、真實價格、真實圖片”的真房源標準。歷經近10年的積累,“樓盤字典”如今已經覆蓋全國326個城市,2.06億套房屋。“全中國超過2億套房屋都以400個維度進行數字化描述”。這個數據體量,已經成為國內數據量最大、覆蓋面最廣、顆粒度最細的房屋信息數據庫。
樓盤字典讓每一套房都具備了屬于自己的ID,用戶可以率先了解目標區(qū)域的房源歷史成交數據、價格變動區(qū)間、房間戶型圖等信息,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篩選,極大簡化了篩選流程。
通過樓盤字典,貝殼實現了每一套房的數字化,信息的無差別共享。由此改變了房產行業(yè)中信息不透明、虛假房源等問題。挑選住房的運作流程得到極大優(yōu)化。
服務標準:線上身臨其境地看房
數據打破信息壁壘,但房屋的復雜性在于,每一套房都有不同的情況,采光、層高、每個房間的實際大小等等,都需要用戶親自去看。但用戶精力有限,注定無法了解全面的信息。要解決這個問題,數字化仍然是最佳路徑。
“房子的信息非常厚重,我們希望通過數據將房間在線上做出還原。”彭永東表示。依托樓盤字典的地基,貝殼將線上看房確立為用戶服務標準,解決用戶90%的問題。
AI、VR技術的發(fā)展為貝殼的設想提供了支撐。去年四月,如視VR誕生,試圖通過通過智能掃描設備研發(fā)、VR場景構建算法和三維重建,并結合AI技術,有效還原出真實房屋細節(jié),讓用戶實現在畫面中的自由游走。“我們在全國邀請了超過1000人的攝影師,將房子電子化。中國共有超過100萬種戶型,貝殼利用VR、AI等技術數字化還原了全中國超過260萬套房子,并且還在以月增20萬套的數字化覆蓋速度向前奔跑。”彭永東在發(fā)言中透露。
目前,如視VR先后上線了VR看房、VR講房、VR帶看、AI講房等沉浸式智能看房體驗。從這條產品演化路徑來看,貝殼正在通過數字化將看房流程最大化地應用到線上,打造一站式的服務標準。當用戶完成初步篩選后,并不需要立即跟隨經紀人線下看房,通過如視VR,用戶還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細化篩選完成整套流程后,最后線下確認細節(jié)即可。目前,AI講房次均收聽完成率83.2%,次均收聽時長139s,這套服務標準的市場認可度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將房間在線上還原,用戶絕大部分的工作都能夠在線上完成。貝殼幫助用戶解決購房前的所有篩選工作,用戶線下做出決策。這讓整個購房流程變得及其高效、直接。
體驗改進:交互數據反哺業(yè)務
“在住這個與民生切實相關的領域里,依然有很多基礎的“小數據” 都未建立,數據的標準也尚未統一,它們等待被整理、被分析、被改善,被應用于實踐和提升用戶體驗。”彭永東的這句話深刻反映了住房數字化的難度。
截止目前,中國居住市場份額有22萬億的GMV,住房又并非高頻交易,數字化卻需要持續(xù)的數據來細化服務顆粒。這意味著,沒有一家企業(yè)可以吞下整個市場,封閉的數據智慧成為孤島而不會成為新大陸。在這個背景下,貝殼沒有建立封閉的體系,而是將自己的能力賦予整個行業(yè)。
“僅僅建立基礎數據,屬于‘死數據’,讓數據’活起來’,在多個維度產生交互和迭代,繼而改變產業(yè)的流程、場景,使之系統化、標準化、智能化。”據彭永東介紹,貝殼搭建了包括數據、算法、算力和場景在內的數據智能全景,通過開放數據資源和技術能力,精準連接供需兩端,重塑人、房、客、數據的交互。
“很多IOT公司與貝殼建立了合作關系。關于房子的厚重數據可以用來訓練AI設備。設備和數據都需要迭代,迭代又可以促進場景應用的無限拓展。以裝修為例,VR可以把房子進行重構,設計不同的戶型、擺放不同的物品,這些房子里面設計什么樣的風格來滿足用戶的需求,與下游家裝產業(yè)鏈條形成閉環(huán)。”
從彭永東的話里可以清晰地了解貝殼的思路。以樓盤字典對以房屋為基礎的物進行多維數字化描述。將數據資源和技術能力開放,促進產業(yè)鏈上下游共贏、共生。通過平臺交互,構建“房-客-人-數據”的交互圖譜,建立線上線下數字化交互閉環(huán)。通過交互產生數據,由此反哺業(yè)務,為數據顆粒的進一步細化、需求的進一步精確、服務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效率的進一步優(yōu)化提供寶貴的資源,由此推動居住數字化的全面推進。
目前在貝殼租房的平臺上有29萬新型經紀人,在過去12個月里,連接服務者數量從10萬人增長3倍,達到了約30萬人,每月主頁瀏覽次數超過250萬,平臺年交易額也正從1萬億向2萬億邁進。貝殼的數字化賦能之路正在越走越快。
如彭永東所說,“居住領域數字化正駛入深水區(qū)”,在增量空間收縮,存量市場到來之際,居住領域未來必定會走出一條數字化之路。對企業(yè)來說,新的機會窗口也已經打開。對于用戶來說,正如我們使用手機挑選餐廳、打車、付款、購物一樣,數字化帶來居住領域的范式轉移,勢必會讓我們實現線上選房、線上了解裝修場景等一站式服務。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