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編輯,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能夠躺在床上碼稿。
2017 年,F(xiàn)acebook 首次公開的腦機項目,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而在昨天,F(xiàn)acebook 主持該項目的部門 Reality Labs 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志上發(fā)表了他們這項研究的最新成果:通過腦機系統(tǒng)讀懂人們大腦想「說」些什么。
▲圖片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
該項目是 Facebook Reality Labs 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項共同研究項目,并且他們也邀請了三名正在接受癲癇治療的患者參與了測試。
而在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后,研究初見成果。參與測試的患者在聽到一些例如「喜歡哪種樂器」等的簡單問題后,系統(tǒng)可以通過檢測他們腦電波的方式直接把他們心中所想的答案顯示在屏幕上。
看起來是挺厲害的,不過,該系統(tǒng)也并非完美,而且也與 Facebook 在 2017 年的 F8 大會上首次介紹該項目時所描述的愿景差距甚遠。在首次介紹時,F(xiàn)acebook 表示這種完全無創(chuàng)的腦機系統(tǒng)可以讓人們每分鐘輸入 100 個單詞。而目前該系統(tǒng)檢測腦電波的速度還相當緩慢。
▲Facebook 腦機項目原型機. 圖片來自:Facebook Reality Labs
至于識別的準確率上,起初研究人員并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他們預期初期的準確率應該僅有 7%-20%。但結果讓他們感到驚喜,準確率居然達到 61%-76%。當然,這不能完全歸功于腦機系統(tǒng)。因為為了提高準確率,研究團隊還引入了另一套深度學習神經網絡作為輔助。這套神經網絡首先會識別參與測試的患者所聽到的問題,然后對他們的答案作出一定程度的預測,并且根據預測對腦機系統(tǒng)「讀心」時做出一定的輔助。
不過,這個項目還有一個另外的亮點,就是這其實是一個非植入式的腦機項目。
實際上,腦機項目目前分為兩個流派。一個就是以 Facebook 為代表的非植入式,另一個就是以 Elon Musk 的 Neuralink 為代表的植入式。
▲圖片來自:YouTube
就在本月中,Elon Musk 的腦機接口研究公司 Neuralink 也發(fā)布了他們的首款產品。盡管表示通過微創(chuàng)手術可以做到無痛地在頭骨上鉆孔、植入電線和芯片。但實際上還是需要通過激光刺穿你的頭部,并且植入三千多個電極。
而至于非植入式的腦機系統(tǒng),則不需要對你的大腦進行任何改造。使用者要做的就只是戴上一頂能夠收集頭部產生的微弱生物電信號的帽子。
霍金生前所使用的輪椅也配備了類似的裝置,能夠收集霍金大腦的生物點信號,并解讀當中的指令。
▲圖片來自:Time Magazine
顯然非植入式的腦機系統(tǒng)會比起植入式的更加安全。但反過來,植入式所能收集到的大腦信號也會比非植入式的更加強烈和明確。
但無論是哪一種,腦機系統(tǒng)對于人類來說都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先不說 Elon Musk 所構想的通過腦機系統(tǒng)強化人類的大腦,以抗衡人工智能這種遠大的構想。起碼從短期來看,正如參與到了 Facebook 這個項目中的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外科教授 Edward Chang 所說,這種能夠「閱讀大腦」的技術,將能夠徹底改變語言障礙者的生活,讓他們能夠與人正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