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遏制蚊媒疾病的傳播,一項旨在通過釋放數(shù)十萬只轉基因蚊子來減少巴西蚊子數(shù)量的實驗不僅失敗了,甚至可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基因雜交的超級物種。
今日俄羅斯(RT)17日報道稱,2013年,英國生物技術公司——牛津昆蟲技術(Oxitec)的研究小組在巴西雅科比納進行了一項長達27個月的實驗,該實驗旨在保持蚊子種群基因完整性的同時,消滅當?shù)?0%的蚊子。
RT具體介紹稱,該實驗的總體目標是:通過釋放50萬只“OX513A”蚊子,遏制黃熱病、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和寨卡等蚊媒疾病的傳播。“OX513A”蚊子,是對埃及伊蚊的基因改造版。
科學家的想法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報道稱,該實驗的原理,是對雄性埃及伊蚊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具有顯性致死基因。當它們與野生雌性蚊子交配時,這種基因會使它們的下一代不育,從而減少蚊子數(shù)量。
最初成果表明,實驗的確有顯著的效果。
報道稱,牛津昆蟲技術公司最初的研究表明,只有3%到4%的“不育”蚊子能存活到成年,且因太脆弱而無法生育,蚊子數(shù)量急劇減少。
然而,生態(tài)學家、進化生物學家杰弗里﹒鮑威爾(JeffreyPowell)的研究小組近期對該實驗成效的研究顯示:事情的發(fā)展并非想象的那樣。
RT報道稱,在接下來的18個月,情況完全逆轉:雅科比納地區(qū)的蚊子數(shù)量恢復到了轉基因蚊子被釋放前的水平。
鮑威爾和他的研究小組表示,野生雌性蚊子開始有了“交配歧視”,它們選擇不與較弱的轉基因蚊子繁殖下一代。而一些轉基因蚊子甚至顯示出“雜交活力”,人工引入的基因讓蚊子變得更加強壯,它們對殺蟲劑的抗藥性也可能增加。
不過,牛津昆蟲技術公司對此卻批駁否認。
牛津昆蟲技術的發(fā)言人稱,鮑威爾團隊的研究包含了“大量假的、推測性的和未經證實的說法”,并駁斥了鮑威爾研究團隊提及的“交配歧視”說法:在全球范圍釋放的約10億只轉基因雄性蚊子中,從未發(fā)生過“交配歧視”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