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為數(shù)碼片調出膠片色”這個問題我從3年多前開始接觸攝影的時候就找了各種教程來學習,后來自己也玩了真正的膠卷攝影,從135到120?;仡^看看,很多教程就是在混淆視聽,什么暗部發(fā)青發(fā)綠,高光偏某個顏色,都挺害人的。尤其像我當時還是一個剛入門的小白,走了不少彎路。
所謂膠片的味道,我認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厚重”,那這樣的厚重的秘密是什么呢?答案其實就在暗部。
昨天晚上,一個朋友發(fā)了一張最近在雨天拍的一組寫真,我手癢跟他要了原片花了3min在LR里轉了一下,正好非常符合這篇教程的主題“如何為數(shù)碼片調出膠片色” 老規(guī)矩,
上原圖和最終效果圖。
是的,你沒有看錯,這個片子我真的只是在LR或ACR里就調完啦.
繼續(xù)往下說之前我要先聲明幾件事情:
1、絕大多數(shù)人認知的膠片色都是一臺叫富士sp3000自帶的預設掃出來的最終結果;
2、膠片色沒有統(tǒng)一的顏色標準,是根據(jù)不同卷的發(fā)色決定的,想看真正的膠片色可以試一下哈蘇、愛普生這一類掃描儀,不過你可能會失望;
3、所謂暗部發(fā)xxx色,高光發(fā)xxx色就是膠片色是騙人的;
OK,我們繼續(xù)說我當初玩膠片的初衷非常簡單,我不會后期,我覺得用膠片拍出來的“原片”就那么好看。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當初一樣,是這樣進的膠片坑?可是到后來我發(fā)現(xiàn),所謂膠片的原片就是bullshit,不要騙自己了,你只是把你的后期交給了店家或者說交給了一臺叫SP3000的機器那有人要問,
到底什么是膠片色?從我個人的拍攝膠片的經驗和數(shù)碼后期的經驗來看,要為數(shù)碼片調出膠片色,最核心的問題不在“色”,而是“暗部”的灰度。膠片色后期的最重要原則“暗部要厚重”
第一步
老規(guī)矩,先分析一下原片問題,曝光不足,簡單,提曝光。
提完曝光后找回暗部信息,找回高光信息,記住“高光不曝,暗部不死”。
第二步(很重要,可以拿小本子記一下了)如果你看了我第一篇教程,
你可能會記得我那張圖沒有動曲線,也聽到有人說用hsl就能出教程了?
哎呀呀,算我怕了你了,那這次我就請出我們的調色之王——曲線。
牛X的人,只用曲線就能調出任何顏色,我不牛x,只能告訴你,數(shù)碼片膠片色的核心步驟就是曲線。
原理有,需要基于膠卷的原理來說,這里不贅述,如果有機會能做live(話說live怎么做?)或開公開課,我會多說一些。
你需要記住一點的是“暗部加灰”,為什么要加灰,我說下我的理解。
加灰是為了讓照片的暗部信息更加靠近中間調,中間調的信息更接近暗部。
再簡單點說,如果正常照片的高光、中間調、暗部信息值是1,1,1的話。
加灰之后,暗部的值可能就是1.5(懂沒懂?我好像都沒看懂說的是啥?哈哈哈哈哈)
再記住第二點,“灰中要找回對比”,所以RGB曲線也是一個小的"s"。
你們可以看一下自己LR里vsco的膠片預設的曲線是不是也差不多是這樣?
(這里肯定有人要問,為什么我套完膠片預設片子好臟,嘿嘿,關于怎么用好預設我也會在后面跟大家聊聊)
請再記住第三點,“顏色曲線的形狀一致”,這一步是為了讓暗部的顏色更加豐富、更加厚重,
至于為什么形狀要一樣,主要原因是曲線控制某一種顏色的精細化程度太高,
如果想要暗部偏某一種顏色可以通過分離色調和相機校準來實現(xiàn)。
好了,到了這一步,再來看看片子的問題,我看到的是“人物和后面的樹膩歪在了一起”,
整體像一個平面,缺少空間感,下一步用HSL來把他們的層次拉開些。
第三步:通過色相讓綠色更青一些,降低一些綠色(大樹)的飽和度,提升明度讓它們遠去,
拉開妹子和后面環(huán)境的空間,妹子的雨披是藍色的,稍微有些搶眼,通過降低藍色飽和度處理。
這張圖的臉部高光較多,我對橙色還稍微降低了點明度。
第四步:溫習一下之前說過的“黃綠要分家”。
在分離色調中給一些黃綠色,讓樹的黃色多一些,生機盎然一點,我們這里依然不對高光加任何顏色,
記得嗎?高光要干凈!
第五步:利用相機校準再稍微拉開一些膚色和環(huán)境綠色,藍原色多一些,補一點飽和度進去。
第六步:進PS,磨皮、液化、修下次,疊素材,出片。這張妹子底子不錯,進PS之后只是做了銳化和疊素材~
我在這張調色的過程中,調色順序并不是按照我陳述的這樣,這張我記得沒錯的話真正的調色過程是
基本參數(shù)>曲線>基本參數(shù)>HSL >分離色調>HSL >相機校準>HSL >分離色調
文字化的教程盡量讓大家看的簡單,大家重點關注一下思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