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工信部官方表示,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lián)通為全國手機用戶免費提供本人到訪地短信查詢服務,已于2月13日面向全國推廣。用戶可通過編寫“CXMYD”發(fā)送至10001、10086或者10010并按運營商相應短信提示,實現(xiàn)到訪地查詢。
工信部方面表示,此舉是為了支持復產復工,幫助返崗復工的用戶證明自己近期所到訪過的地區(qū),協(xié)助用工單位、社區(qū)管理部門進行流動人員的行程查驗。
據悉,目前我國16億手機用戶均可通過以上短信方式查詢本人前14天內到過的停留4小時以上的到訪地,可查詢到具體地市。該短信可作為本人的行程證明使用。
在保護用戶個人隱私的基礎上,到訪地短信查詢服務可遍及所有手機用戶。截至2月18日12時,三大運營商已向全國手機用戶普發(fā)服務提示信息16.7億條,目前已完成超5000萬次查詢服務。
通過短信查詢形成軌跡的原理何在?前中國信息通信院研究員韓海庭告訴界面新聞,根據通信協(xié)議,每個手機用戶使用通信服務時,手機終端都需要時刻與基站連接并且驗證用戶身份(碼號信息),進而實現(xiàn)通信路由和連接。
從這個角度看,基站位置就是一個一個坐標錨點,不只可以幫助手機用戶了解自己的位置,還可以輔助北斗導航系統(tǒng),提升實施定位服務的準確性。
“理論上,過往所有時間的定位信息都有記載,只是應疫情防控的需求,被設置了14天的查詢范圍。而且,根據三點定位法,應該也可以知道更具體的位置,比如某個小區(qū)、某條街道。”
不過,微博上也有部分網友反映,查詢到的定位和實際并不相符。比如人在廣西貴港市,卻定位到了廣西玉林市。如果用戶的位置在一些省市的邊界,信息也不夠準確。
對此,韓海庭解釋稱,短信查詢定位的邏輯是,通過每一部終端連接的基站來查詢其背后所屬的行政區(qū)。如果地理位置相近,基站背后的識別碼也有相同的可能性,那么顯示的定位可能會有差異。“技術上出錯的可能性很小。”韓海庭說。
一般來說,此類用戶定位數據是嚴格的敏感數據,通常只被運營商用作脫敏后的綜合服務來提供,比如LBS商機挖掘,營銷推薦等等。韓海庭認為,此次疫情相當于創(chuàng)建了一個新的查詢窗口,允許用戶本身查詢過去14天的位置,也是電信大數據助力社會管理能力提升和社會治理的一項積極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