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球二維碼掃一掃“碼鏈專利池”(掃碼鏈接、統(tǒng)一發(fā)碼組合專利技術)發(fā)明人徐蔚發(fā)明,2020年3月3日獲國內專利授權的:“移動終端與服務提供設備連接的系統(tǒng)及服務提供方法”-CN106412041B(申請?zhí)枺篊N201610835052.X申請日:2016-09-20),即涵蓋“數字貨幣離線支付錢包”,于2021年6月7日在新加坡獲得專利授權。這是該專利布局國際獲得的第一個他國授權。這意味著,中國原創(chuàng)發(fā)明的“數字貨幣離線支付錢包”,將自此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應用。
據了解,該發(fā)明提供一種移動終端與服務提供設備連接的系統(tǒng)及服務提供方法,將服務提供設備與移動終端通過移動終端的接口直接連接,基于對編碼信息解析提取出的服務信息,并根據用戶、第一移動終端、服務提供設備之中任意一方或多方的識別信息,和/或是與所述識別信息進行綁定的信息等各種輔助信息,由服務提供設備單獨提供服務?;蛲ㄟ^服務提供設備與移動終端和/或后臺服務器等各方協(xié)作來提供服務。該發(fā)明通過主動類、被動類或兩者的結合,可以便捷快速地實現傳感接入,并有效提升移動支付等操作的安全性。

發(fā)明人徐蔚對該發(fā)明技術解析說,第一代的數字貨幣支付錢包掃碼接入支付,以及碰一碰接入支付、人臉識別接入支付,支付的錢都是通過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我們的錢其實是在第三方的云端,即你的錢不在你手里,而是由一個第三方主管,這個第三方還是一家企業(yè),尤其是這個企業(yè)的三觀如果出問題,那將引發(fā)全社會的大問題。
而此專利可以理解為“錢”就在我們手機里(或者手機的SM卡里,或者SD卡,及U盾等硬件加密設備里),不用依賴第三方就可以支付,也可以在沒有網絡的情形下完成離線支付,超越目前的掃碼支付,而支持“DCEP”數字人民幣的支付方式。
因此這是一種繼續(xù)沿用“掃一掃”的掃碼支付便利性與使用習慣,而獲得更加安全(硬件加密)、可靠(你的鈔票你做主)的支付方式。所以簡稱為“數字貨幣離線支付錢包”專利,相對于云計算的“霧(設備)”計算,也可以稱之為“硬錢包”。
前段時間,關于掃碼接入支付,碰一碰接入支付、人臉識別接入支付等哪種信息技術最安全在網上熱議之際,媒體曾爆出清華大學利用人臉識別技術“15分鐘解鎖19個陌生智能國產手機”的事件,引發(fā)了公眾對人臉識別接入技術安全性的質疑。而支持碰一碰支付的NFC近場通信技術,是由非接觸式射頻識別(RFID)及互聯(lián)互通技術整合演變而來,在單一芯片上結合感應式讀卡器、感應式卡片和點對點的功能,能在短距離內與兼容設備進行識別和數據交換。工作頻率為13.56MHz。使用這種手機支付方案的用戶必須更換特制的手機。手機用戶需要憑著配置了支付功能的手機才可以行走四方。如此種種支付不安全的亂象顯示,沒有一個安全的信息通信生態(tài),就無法保障信息通信的安全。而該發(fā)明的離線支付功能,相較于錢包在缺乏安全性的第三方平臺上,如遇某第三方支付平臺服務器癱瘓,或平臺倒閉,錢就消失了的支付行為,數字貨幣離線支付錢包更加安全、可靠、合理。
新加坡對此專利的授權,表明該專利技術的全球化應用已經開啟。
另據了解,該發(fā)明同時擁有13個相關數字貨幣、數字錢包、數字資產交易支付的方案,發(fā)明優(yōu)先權為2016年,早于2017年7月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掛牌成立。
這也將對數字人民幣的全球化推廣應用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專利技術。同時,也為發(fā)明人發(fā)明的“統(tǒng)一發(fā)碼”發(fā)明提供了良好的專利基礎。

當今人類社會已進入物聯(lián)網時代。物聯(lián)網是利用互聯(lián)網等通信技術,把人、機、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lián)在一起,形成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相聯(lián),通信,進而實現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網絡。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lián)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yè)發(fā)展的第三次浪潮。
在徐蔚基于其發(fā)明的掃一掃專利通信技術構建的碼鏈數字生態(tài)體系中,人、機、物是通過“碼”來建立數字身份的。在碼鏈構建的數字世界里,碼代表著人、機、物的身份信息所有權,人、機、物可以在一個碼中植入自己的DNA后,存儲在碼鏈網絡中保證信息的真實性。人們通過掃碼接入,把三維世界的經度緯度所代表的地理位置與數字人相融合,再映射到四維世界,生成唯一的物格碼(代表物聯(lián)網格子的二維碼)。
在碼鏈特定的多個平行世界中,碼的唯一性、安全性、不可篡改性以及龐大的數量和時間戳,成為搭建數字世界的基礎。而基于這個碼的身份系統(tǒng),碼鏈體系為每一個數字人搭建起了屬于自己的價值傳遞網絡。這個可以傳遞價值的社交網絡,稱之為價值鏈。“價值鏈”是用戶基于碼數字身份構建的人際和物際關系網絡。由于網絡隱私問題是根植在傳統(tǒng)互聯(lián)網基因之中的。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通過新的生態(tài)重新搭建一個信任網絡,并通過對碼加密,讓每個人和物都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的隱私。由此,碼鏈的安全性、分布式的網絡和不可篡改的三大特性,成為物聯(lián)網設備運作最堅實的基礎。物聯(lián)網設備是通過云服務器來識別用戶,它們將識別數據保存在這些云服務器中。這些數據很容易被泄露、竊取或抄襲,基于這些數據的應用程序也會受到很大的安全威脅。相較于物聯(lián)網的客戶端—服務器模型,碼鏈體系利用分布式的信息儲存來保護這些用戶身份,且用戶只能根據對應的二維碼發(fā)布信息,保證身份的唯一不可篡改性。這是現有的第三方平臺無法達到的安全和防篡改識別。而物和物之間的直接交互最缺的是物和物之間交互的協(xié)議,即應用層協(xié)議。碼鏈解決的就是應用層協(xié)議,物和物之間本身有一些公共的東西,是可以抽象出來的。通過編碼讓每個設備都有一個唯一的碼,叫一物一碼一通證,它既是ID,又是私鑰。安全底層可以借助碼鏈架構增加底層保證,由此,通過統(tǒng)一發(fā)碼,可追蹤數字離線錢包里錢的去向,這就為離線錢包專利的應用,多了一重安全保障。
特別提醒:本網信息來自于互聯(lián)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