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順風車一上線,就擺出富家公子的架勢,“不差錢,任性給補貼”,已成滴滴的印象標簽。拼車這一出行方式也越來越為大眾所接受,然而繁榮背后的問題卻不能就此被遮蓋,不少用戶反應,雖然滴滴順風車的確比打車便宜了不少,用戶體驗上卻漏洞頗多。
專職司機占據(jù)車主大半順風車如何“順風”
以往的拼車軟件,車主以白領為主,拼車主要是因為順路、分攤油費。而滴滴順風車剛上線不久,補貼活動不斷,所以大量原本開專車乃至黑車的司機也加入了順風車陣營。但這些“職業(yè)”司機的加入,也使得滴滴順風車與拼車本質相距甚遠。
拼車的一個重要用戶體驗是和不同行業(yè)的車主互相了解,讓枯燥的路程變得愉悅。面對以盈利為目的司機,乘客的社交體驗實在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量專車、黑車司機的入駐,瘋狂搶單賺取補貼,也讓乘客資源“供不應求”,真正的私家車主卻往往搶不到順路的訂單,許多時候,順風車顯然名不副實。
產(chǎn)品機制別扭車乘關系顯尷尬
滴滴順風車在上線之初就被不少乘客吐槽,微信賬號等個人信息被隨意暴露到了車主面前,但其實煩惱于信息暴露的又何止乘客,對于車主們來說,滴滴順風車“先下訂單再看車輛”、“由平臺指派車主”的使用方式,讓一些挑剔車型乘客的干脆直接取消訂單,影響車主正常接單。因為滴滴順風車采用的是“乘客到達后再付款”模式,車主從一上車起就會擔心乘客的付款問題。早前也確實發(fā)生過乘客“逃單”的現(xiàn)象,且滴滴順風車并沒有有效的制約能力,乘客與車主之間的信任基礎十分薄弱。前日就有一則新聞被密集報道,一位滴滴順風車車主因為與乘客因路線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被乘客舉報后被執(zhí)法人員扣押車輛,繳納1.5萬元罰款后才得以領回。
車主準入門檻低安全問題成隱患
出行這件事上,人們最為關心的就是安全,這也是政府嚴禁私人車輛進行商業(yè)運營的最重要原因。然而滴滴順風車車主進入的門檻卻極低,只需填寫文字信息即可,甚至發(fā)生過車主身份被冒名注冊的新聞。注冊門檻低,一方面導致黑車的進入非常容易,另一方面也極大的降低了對車主的約束。濟南一位女乘客在使用滴滴順風車時就遭遇性騷擾,雖然滴滴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然而因準入機制造成的安全隱患絕對不可忽視。
拼車的公共互益性、非贏利性,決定了公益性是滴滴順風車存在的正當性所在。然而在高補貼及低門檻之下,逐利的運營車輛的進入以及潛在的安全隱患,則帶來了低劣的用戶體驗,如果讓問題繼續(xù)放任擴大,公益性的拼車只怕會蒙上一層陰影。
特別提醒:本網(wǎng)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wǎng)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