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購買了人生中第一部Android手機,那是一部HTC Magic。用過的人應該都不會對它所搭載的Android 1.5 Cupcake感到陌生,畢竟那是第一個使用食品命名的Android版本,在隨后的2.0版本到來之前,它幾乎成為了所有Android手機體驗的基礎。也正是同一年,iPhone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版本升級,iPhone 4憑借Retina屏幕大殺四方,令iPhone第一次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然而iPhone 4卻沒有好到足夠讓我打開錢包,Android獨特的使用邏輯成為了體驗天平導向結果的重要籌碼。事實上,但凡是經(jīng)歷過最初Android版本的用戶,都應該會對Android早期的桌面小工具(以下簡稱Widget)記憶猶新,時鐘、天氣 、新聞、聯(lián)系人等內容在桌面一目了然,幾乎無需點擊進入應用 ,一切信息都會在屏幕滾動刷新,極大地提高了整機的使用效率 。

可以說,Widget一度成為了Android與iOS體驗之間最大的差異,各類Widget本身也成為Android廠商之間標識自我的最好平臺。不嚴謹?shù)卣f ,在2010-2014年間,廠商們對待天氣時鐘小工具的認真態(tài)度,甚至超越了機身硬件設計。很長一段時間內,在一眾設計類似的同類型硬件機身內,不同的首屏小工具是我鑒別廠商和機型的重要指標。
但是,筑起的高墻總有一日會倒下,就像我們惜別實體鍵盤一樣,Widget也迎來了式微的一天,你還能想起上次在 Android手機中使用小工具是什么時候嗎?
總之我已經(jīng)想不起來了。

從誕生到式微,小工具曾是Android輝煌的代表
2008年,Android 1.0伴隨著HTC Dream正式發(fā)布,它顯然與當前我們所熟悉的Android系統(tǒng)相去甚遠。事實上現(xiàn)在看來,Android 1.0甚至不能算作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tǒng),比如它缺少虛擬鍵盤,也缺少必要的第三方應用程序。但毫無疑問,Android 1.0已經(jīng)具備了許多Android系統(tǒng)的邏輯雛形——方便的下拉通知欄,更成熟的文件管理機制以及快捷的桌面Widget。

其中,Widget的存在讓Android看起來與iOS大不相同,在一排排的圖標之間,Widget更有效地利用了觸摸屏的空間位置,不僅提供了更多交互地快捷操作,更帶來了快捷的信息流動模式。
不過在最初的版本中,Widget本身所負擔的功能并不多,谷歌也僅內置了時鐘、搜索以及Gmail在內的數(shù)個小程序。受制于硬件性能以及開發(fā)周期的限制,谷歌并沒有將Widget的接口開放給第三方開發(fā)者,這意味著用戶只能使用系統(tǒng)內置的工具。

當然這樣的情況很快就在Android 1.5 Cupcake中的得到了解決。不過當時Android 1.5最吸引外界關注的更新并不是Widget,而是谷歌終于添加了對虛擬鍵盤的支持,這意味著智能手機廠商無須再為硬件添加一塊物理鍵盤。然而在我看來,向第三方應用開發(fā)者開放Widget的SDK,才是Android 1.5版本更新中最為重要的更新。

因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Widget不止是提升用戶使用效率的重要體驗,幾乎所有的主流應用都會在應用界面之外捆綁一個Widget,同時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樣,Widget本身也成為了廠商彰顯自我個性的渠道之一。

Widget本身的存在價值,就是作為應用程序交互的補充。雖然以圖標邏輯來說,用戶點擊進入應用后,占據(jù)整個屏幕的UI會提供更多功能以及沉浸式體驗,但人是貪心的動物,有時候我們也會希望在同一塊屏幕內處理更多的任務,比如被動式的獲取一些天氣、咨詢信息,或是控制一些功能開關,這時候桌面Widget的優(yōu)勢自然就凸顯了。
更為重要的是,Widget本身對系統(tǒng)的占用要遠小于應用本身,在硬件性能不足的早年間,這也是一種很有效率的執(zhí)行手段,Widget足夠減少用戶在多個應用間跳轉的次數(shù)。

同時 ,我們也不能忽視Widget本身對于手機個性化的作用,相信這也是不少人最初愿意嘗試各類Widget的原因。比如在HTC Hero時期,HTC Sense敲定了標志性的時鐘天氣組件,它深深影響了后期一大批天氣應用,比如墨跡天氣至今仍然會提供類似的桌面時鐘效果;索尼在Xperia X10中也提出過Timescape模式,它允許用戶將所有聯(lián)系人的社交平臺加以綁定并統(tǒng)一顯示,通過桌面的時間流滑動,顯示出一種非同尋常的動態(tài)效果。

而這也只是Widget繁榮的冰山一角 ,在早期的Android Market,Widget一直是下載的熱門種類,試問早期的Android用戶,誰沒有在桌面折騰過一兩個好看的小插件呢?

我們不再需要小插件,是因為智能手機的使用習慣已經(jīng)有了改變
輝煌總會過去,隨著Android版本的不斷更新,系統(tǒng)集成的功能以及操作邏輯的改變使得Widget本身不再成為效率的剛需。事實上,在使用智能手機的過程中,我們似乎已經(jīng)不再提起Widget了。
從功能性來說,Widget的確已經(jīng)沒有了此前的優(yōu)勢。首先是快捷的操作,早期的Android系統(tǒng)由于缺乏快捷開關,因此不少Widget會在桌面提供一系列功能的開關,諸如一鍵鎖屏、Wifi、數(shù)據(jù)、旋轉控制等等。但如今這些快捷功能幾乎都集成到了通知欄中,對于普通用戶來說與其要多此一舉地在桌面放置這些工具,還不如在下拉(或許是上滑)工具欄中使用更為方便。

其次,我們對于智能手機的使用需求已經(jīng)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這使得Widget原本輕量化的被動式信息傳遞已經(jīng)很難滿足普通用戶的口味。在十年前,智能手機只是PC計算的延伸,手機所需要負責的更多是即時通訊的任務,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爆發(fā)之前,瀏覽器仍然是我們獲取信息的最主要窗口,手機中的應用程序只能算作補充,普通人并沒有習慣從其中集中獲取內容,因此早期Widget輕量化的被動式推送已經(jīng)足夠滿足要求。

但現(xiàn)如今,人們更習慣通過智能手機來了解這個世界,面對集中爆炸的信息,我們已經(jīng)完成了從過去被動式的推送閱讀向主動閱讀的轉變,而這也是各類新聞以及視頻聚合平臺走紅的原因。
同時,硬件的提升也確保了各類應用運行的效率已經(jīng)今非昔比。在過去,我們樂于通過Widget來接受即時通訊軟件的通知或是查看新聞,這是由于性能低下的硬件以及優(yōu)化令打開應用的過程常常需要花費幾秒的時間,通常來說這段時間已經(jīng)足夠我們在Widget中進行簡單的閱讀和回復。

但現(xiàn)今處理器性能的提升使得應用打開和切換都能在瞬間完成,大屏幕設備甚至允許用戶在同一個屏幕內運行多個應用程序,加上各類更實用的彈窗機制不斷涌現(xiàn),都令Widget這樣只能在桌面運行的舊模式變得越來越可有可無 。
然而即便功能受限,我仍然認為Widget具備很高的裝飾性,在單一圖標橫豎排列的世界里,設計精良的Widget依舊能讓人感到賞心悅目。若以這個角度來看,Widget或許仍然會在一些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發(fā)光發(fā)熱,畢竟在同質化嚴重的今天,廠商的確需要更多的手段來確保手機的獨特性。
只要夠獨特夠炫酷,就一定能有一批擁躉,不是嗎?

特別提醒:本網(wǎng)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wǎng)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